![图片[1]-2025北京亦庄首届人形机器人半马赛:天工Ultra夺冠,陪太子读书的可爱小个子,松延动力机器人就在亦庄半马惊艳亮相,智能机器人应用前瞻](https://www.mohe-sc.com/wp-content/uploads/2025/04/2025北京亦庄首届人形机器人半马赛:天工Ultra夺冠,陪太子读书的可爱小个子,松延动力机器人就在亦庄半马惊艳亮相,智能机器人应用前瞻-1024x576.jpg)
4月19日,全球首届“人机共跑”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国家机器人创新示范基地举行,21支人形机器人与逾1.2万名人类跑者同场竞技,赛道涵盖平地、坡道与急转弯,全长21.0975公里。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凭借先进的步态算法和高效热管理系统,以2小时40分42秒摘得冠军;宇树科技的“G1”因环境适配不足跌倒多次,暴露出算法鲁棒性挑战;松延动力的“N2”在无陪跑条件下,以轻量化设计与液冷关节技术包揽亚季军,为工业应用提供新思路。
本次赛事不仅是一场速度与耐力的较量,更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物流、危险巡检和康复护理等多场景应用奠定了技术与场景验证基础。
一、赛事概况
2025年4月19日7时30分,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参赛选手包括20支人形机器人队和1.2万余名人类跑者,采用“人机共跑”模式,但机器人与人类分别在不同赛道竞赛。赛道全长21.0975公里,设置多处9°坡道及急转弯,严格考察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平衡与续航能力。
二、主要参赛机器人表现
1. 冠军——天工Ultra
“天工Ultra”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1.8米腿长设计配合节能步态算法,使其在坡道与转弯中保持高效推进。其液冷+风冷混合散热系统确保关节温度稳定,无遮挡运行2小时40分42秒完赛,成为首个跨越半马终点的人形机器人。
2. 惜败——宇树G1
赛前被寄予厚望的宇树科技G1,其研发团队曾在2024年春晚展演中展示过精准舞蹈与踢腿动作,但在半马赛道上却屡屡摔倒,甚至以“S形”方式“勉强前行”。宇树官方随后回应称,“G1近期并未直接参与比赛,现场视频中多为第三方团队使用我司机器人自行调试运行,表现因操作和算法配置差异而各异”,并强调将进一步优化环境泛化能力与姿态控制算法。这一插曲折射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在真实环境适配和高复杂度场景稳定性方面仍需大量攻关。
3. 奔跑的“小个子”——松延动力N2
松延动力“N2”身高仅1.2米,凭借复合材料鞋底和微型液冷关节设计,实现无人陪跑下的全程完赛,耗时约3小时,并以出色表现包揽亚季军与季军。其热插拔智能电池包与快速换电算法,每次充电仅耗3分钟,展示了硬件协同优化的应用潜力。
三、技术解析与行业思考
虽然半马赛能直观检验机器人平衡与续航,但业内普遍认为,真正具备商业价值的场景应在物流分拣、危险巡检和养老陪护等领域。在物流仓储中,采用履带或多足结构或更适合狭窄空间;在核电等高危环境,需结合远程协同决策;在康复护理场景,则要兼顾与人类的安全交互与微动作执行。
四、小型化趋势与模块化设计
本次参赛机器人多为“儿童组选手”,小体型降低了结构疲劳风险,但要在载重搬运等任务中竞争,还需探索模块化底盘与场景化动力系统。未来,机器人将根据应用需求灵活更换步态或底盘形态,以减少能耗并提高适应性。
五、未来展望
赛事为人形机器人在开放环境中的长距离测试提供了宝贵数据。下一步研发重点应转向算法鲁棒性、模块化硬件以及人机协同接口,以实现从“赛场跑者”向“工业执行者” 的角色转变。随着技术成熟,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实际场景中成为生产力助手,推动智能制造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